全国高校解读:复旦大学
各位同学和家长大家好,今天给大家分享的院校是复旦大学,好多人问复旦大学是985还是211?接下来就由上海志愿填报专家老师详细的解读一下复旦大学,仅供同学们参考;
院校解读
创办时间:1905年
办学性质:公办
院校类别:综合
主管部门:教育部
院校层次:985、211、国重点、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国重点、研究生院校
院士人数:29
硕士研究生推免率:33.80%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5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1
校址:上海市杨浦区邯郸路220号
招生路径
该校除了普通类招生之外,其他的招生路径有:澳门地区“四校联考”免试生、插班生、强基计划、高校农村专项、香港中文文凭考试学生、台湾地区免试生、高水平运动队、高水平艺术团等,现将这些招生办法整理如下。
一、澳门地区“四校联考”免试生
报名条件:
具备澳门居民身份证,港澳居民来往内地通行证或港澳居民居住证,参加2021年举行的“澳门四高校联合入学考试(语言科及数学科)”且中文、英文、数学正卷三门科目成绩均达到950分的应届高中毕业生。
二、插班生
报名条件:
招生对象为2020-2021年度上海市普通本科高校本科在校在籍一年级优秀学生(不含保送生、港澳台侨生、民族预科生和中本贯通生),品德优良,一年级所修课程考试成绩均及格(含第一学期补考及格),并经学生学籍所在普通高校同意,身体状况符合相关要求。每位考生只可报考一个专业,且不可兼报其他高校插班生。本校学生不得报考本校插班生。
三、强基计划
报名条件:
在我校安排强基计划招生的省份,符合所在省份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报名条件、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以下两类高中毕业生均可申请报名:
A类:综合素质优秀、成绩优异的考生;
B类:基础学科拔尖,在高中阶段获得数学、物理或化学奥林匹克竞赛全国决赛一等奖(金牌)、二等奖(银牌)的考生。
报考我校强基计划的考生不能兼报其他高校强基计划。
四、高校农村专项
报名条件:
本计划定向招收边远地区、原贫困地区、民族地区等地县(含县级市)以下高中勤奋好学、成绩优良的农村学生,具体实施区域由有关省(区、市)确定。
报考考生须同时具备下列三项基本条件:
(一)符合2021年统一高考报名条件;
(二)本人及父亲或母亲或法定监护人户籍地在实施区域的农村,本人具有当地连续3年以上户籍;
(三)本人具有户籍所在县高中连续3年学籍并实际就读。
五、香港中文文凭考试学生
报名条件:
爱祖国、爱香港,拥护“一国两制”和基本法,持有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证或非永久性身份证、港澳居民来往内地通行证或港澳居民居住证,并参加2021年香港中学文凭考试的考生均可报名。考生所持证件须在有效期之内。
六、台湾地区免试生
报名条件:
(一)拥有台湾地区户籍的高中毕业生。
(二)具有台湾居民居住证或《台湾居民来往大陆通行证》及在台湾居住的有效身份证明,考生所持证件须在有效期之内。
(三)参加当年度台湾地区大学入学考试学科能力测验(以下简称“学测”),各检定科目成绩达到顶标级。
台湾高中毕业生必须同时具备以上三个条件,并符合教育部关于依据“学测”成绩招收台湾高中毕业生的资格规定,方可报名。
七、高水平运动队
报名条件:
(一)符合教育部普通高校年度招生工作规定的报名要求;
(二)报考的运动项目及小项与运动员等级证书一致;
(三)所报项目满足下列条件:
1.男子排球、女子排球、女子足球项目的考生必须具有国家一级或以上运动员等级证书,并作为主力队员在高中阶段获得该项目省级或以上比赛前三名或全国比赛前八名,其中报考排球项目的考生若是曾在国家体育总局注册的专业运动员则必须具有健将级运动员等级证书,报考足球项目的考生不得是曾在中国足球协会注册过的专业运动员或曾参加过职业联赛(详见附件);
2.武术套路、田径、游泳项目的考生必须具有国家一级或以上运动员等级证书,并在高中阶段获得该项目省级或以上比赛个人前三名或全国比赛个人前八名,其中报考游泳项目的考生不得是曾在国家体育总局注册过的专业运动员或曾参加过限制性比赛(详见附件)。
八、高水平艺术团
报名条件:
符合国家规定条件,参加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并在我校计划招收的项目中具有突出艺术特长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均可报考。每人限报一个项目,报名条件如下,择优入围:
(一)若为考级项目(声乐、舞蹈、民乐、弦乐、管乐),须具有所报项目最高等级证书,表演级或演奏级优先;
(二)若非考级项目(话剧表演),须在所报项目于高中阶段具备至少两年的舞台表演经验。
在此基础上,高中阶段在所报项目省级或以上比赛中获得前三名,或为各省级中学生艺术团优秀团员,或多次在其他重大表演活动中成绩特别优秀、贡献特别突出者优先。
考生须按以上要求提供相关证书或证明;若为集体获奖项目,另须提供个人贡献部分证明。
录取分数
本校历年在不同省份、不同专业组选科、不同升学路径的招生计划及录取分数是有差异的,具体各个省份的历年录取分数请扫描下方二维码免费领取志愿填报卡进行查询。
历史沿革
复旦大学校名取自《尚书大传》之“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始创于1905年,原名复旦公学,1917年定名为复旦大学,是中国人自主创办的第一所高等院校。上海医科大学前身是1927年创办的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医学院。2000年,复旦大学与上海医科大学合并。
重点学科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哲学、政治学、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生态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中西医结合、药学。
2017年,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公布的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中,哲学,理论经济学,政治学,中国史,数学,5个学科获得A+;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物理学,化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工商管理,8个学科获得A;应用经济学,社会学,外国语言文学,生物学,生态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中西医结合,药学,公共管理,10个学科获得A-。
国家重点一级学科:哲学、理论经济学、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基础医学、中西医结合。
国家重点二级学科:金融学、产业经济学、政治学理论、国际关系、历史地理学、中国近现代史、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内科学(传染病, 肾病, 心血管病)、儿科学、神经病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外科学、妇产科学、眼科学、耳鼻咽喉科学、肿瘤学、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药剂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
王牌专业
新闻学、微电子学、软件工程(设3个专业方向)、临床医学、汉语言文学、预防医学、生物科学、哲学、物理学、基础医学、经济学、历史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化学、国际政治、核技术、管理科学。
转专业
一、本科生可在第一或第二学年的春季学期申请转专业。本科生凡进入第三学年(含)以上的、已经转过专业的、从其他学校转入复旦大学的、国家或学校在招生时明确规定不可转专业的,均不能申请转专业。学校在招生时规定可在一定范围内转专业的学生,可在规定的范围内申请转专业。
二、转专业学生的申请及录取工作均安排在春季学期进行。
三、每年度各院系须按学校要求、并根据所辖各专业一年级在读学生人数的一定比例,确定并上报接受转专业学生的计划数。
四、教务处在每年春季学期通过教务处网站及院系公布当年度《复旦大学本科生转专业工作通知》、各院系的考核规则以及经过学校核准的各专业接受计划数。
五、院系应根据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制订转专业的考核规则,并对考核内容、方式、程序等做出明确的规定。
本科毕业生去向
该校2021年就业质量报告官方没有发布,现以官方发布的2020年就业质量报告分析如下:
1、本科毕业生就业(升学)基本情况
复旦大学2020届本科毕业生2999人。截至2020年10月31日,本科生就业率为96.13%,毕业去向以升学深造为主,其中国内升学1373人,占比45.78%;出国出境深造614人,占比20.47%;就业人数875人,占比29.18%;定向委培比例为0.70%。
2020届毕业生毕业去向统计如下图:
复旦大学2020届毕业生继续深造人数共2258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23.71%。近五年本科毕业生国内外继续深造比例均高于65%。各学历层次学生受到国内外知名高校广泛认可,学校人才培养的持久声誉和国际声誉进一步提升。
2020届毕业生国内升学人数为1545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16.22%。按学历层次统计,本科生国内升学1373人,占本科毕业生的45.78%。94.61%的国内升学本科生赴复旦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继续深造。
2、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
按学历层次统计,本科生就业单位性质分布主要集中于各类企业和医疗卫生单位,占本科毕业生就业人数的69.45%和13.63%。2020届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比例分布如下图:
2020届本科毕业生就业领域集中在互联网、信息和软件服务,服务业,制造业,医疗卫生,政府机关/公共服务/部队等行业,就业人数占本科生就业总人数的68.74%。相较2019届,2020届本科毕业生在政府机关/公共服务/部队等行业的就业比例有所增加。2020届本科毕业生就业单位行业统计如下图:
3、主要就业单位
2020届毕业生中共有3136人赴重点单位就业,占协议和合同就业人数的63.51%,近三年来持续增长。其中,赴重点单位就业的毕业生主要集中于医疗卫生、制造业、高等院校/科研设计单位、金融、互联网、信息和软件服务等行业。2020届毕业生赴重点单位就业行业分布如下图:
根据2020届毕业生签约单位统计,毕业生就业十人以上的单位涵盖党政机关,中央、省级直管企业,国有企业,国内领先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民营企业及上市公司等。2020届毕业生就业十人以上的单位如下图:
了解更多关于复旦大学的相关信息,请扫码咨询一起报志愿老师